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同窗三博士,共赴西北核能报国!

刘蓓 王思涵 清华大学 2024-07-13



去戈壁!去草滩!

寥廓苍茫的大西北

是清华核研院三位师兄弟

建功立业的共同选择


清华大学核研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

董雪、杨林清、曹军文

即将背起行囊

分别前往位于甘肃嘉峪关的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

位于内蒙古包头的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开启人生的下一阶段


曹军文(左)、杨林清(中)、董雪在清华园







为什么去大西北?


亲朋好友的不理解

陌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是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

在做出相近的就业选择后

不得不面对的相同难题


曹军文


“既然有机会能在北京工作

为什么还要选择去包头?”

面对亲人朋友们抛来的疑问

曹军文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明原因

“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更多地结合到工作中去

而那里就是能够让我发挥自身所长的地方”


对于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而言

“到西部去”

不是喊口号式的一时兴起

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董雪


早在读博期间

董雪和曹军文所在的核化学工艺研究室

已经与中核四0四开展了长期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

作为从事强放射性元素化学研究的

专业技术人员

董雪逐渐明晰了职业发展方向

并于今年1月份

在博士毕业后正式入职中核四0四

参与项目试验和车间轮岗


杨林清


同样选择了中核四0四

成长于广西桂林的杨林清

需要在毕业后

快速适应一个在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方面

与故乡迥然相异的新环境


在核研院为赴中核四0四就业的博士生们

组织的一场交流活动中

杨林清实地感受到嘉峪关的浩瀚苍茫

同时也更加确定了自己赴西部报国的志向

即将走入科研设计岗位的他

希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热情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甘坐“冷板凳”的清华核能人!


董雪在进行实验


由于核能技术研究的特殊性

为科研甘坐“冷板凳”

早已成为核能人的日常

“读博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200号度过的”

“200号”是三位在采访中

共同提及的挥洒汗水的科研基地

清华大学核研院

在核行业内和清华校内常被称为“200号”

来源于核研院建院初期在校内的工程编号


在位于昌平区燕山脚下的200号实验基地中

三位同学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测数据

其中

聚焦核废物处理中超铀核素的化学行为

和分离机制研究的董雪

很多时候需要身穿15斤左右的铅衣等防护装备

进行实验操作

经过反复尝试、不断优化

研究成果首次通过III-VI-V价态循环

实现有机溶剂中五价镅的制备和稳定


博士在学期间

杨林清以一作/二作身份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

曹军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申请发明专利4项

丰硕的成果填充起他们的简历

也记录下他们踏实走过的每一段科研旅程


杨林清(左一)参与志愿服务

曹军文参与志愿服务


学习和科研之余

身为党员的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

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清华所提倡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坚定了我爱国奉献的信念

激励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担任核研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和

核博191党支部党小组组长期间

杨林清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

深切体会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将爱国奉献确立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曹军文(左四)与导师于波(左五)




为“200号”精神再续新篇!


“作为清华的博士毕业生

如果我们都不去为国家的发展

做一点事情的话

那这项工作要让谁去做呢?”

曹军文的导师、核研院研究员于波

常以这句话来勉励学生

曹军文说

“导师的教导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是我最后选择去包头工作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直以来

清华大学积极鼓励青年学子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加大重点地域领域人才输送力度

许许多多的清华毕业生们

纷纷选择奔赴心中的远方

在西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之花

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连续多年增长


“当我选择从事核能技术领域研究的时候

我已经做好了

到祖国偏远地区为国奉献的准备”

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奖答辩现场

董雪以题为

“在戈壁荒滩追寻‘星辰大海’”的报告

回顾了自己受“两弹一星”精神感召

决意扎根西部、学以致用的心路历程


董雪在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上发言


2024年是“两弹一星”元勋

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以邓稼先为国投身核武器研制事迹为蓝本的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

也即将迎来第100场演出


谈及在清华就读期间

观看《马兰花开》时的感受

杨林清回忆道

老一辈科学家不逐名利、为国奉献的事迹

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就业择业期间,我始终感受到

清华核能人的精神传承激励着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清华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位于北京远郊的200号筚路蓝缕地

“建堆报国、建堆育人”

为中国的核能研究与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炼出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



如今

以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为代表的

新一代清华核能人

正怀揣梦想去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为和平与安全的大事业贡献清华力量


2024年,清华大学已有70余名毕业生

前往绵阳九院、中核四0四公司

中核兰州铀浓缩公司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等

核领域重点单位


在马兰花盛放的时节

以青春为桨扬帆起航

为“200号”精神续写新的篇章





统筹 | 刘蓓

文 | 王思涵

视频 | 视频中心

排版 | 杨天舒

编辑 | 吕婷 江盛盈

责编 | 苑洁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今年毕业!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2024届毕业生,启航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工地少年”单小龙从清华毕业了!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